[摘要] 中指研究院盘点海外优秀科技园区案例,探索园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科创园区作为承载和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的物业空间,也是连接产业和社区生活的纽带,肩负着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中指研究院盘点海外优秀科技园区案例,探索园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更多物业行业数据与研究成果
点击填写资料联系获取
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产城融合概念的发源地
纬壹科技城(One-North)位于新加坡西南的女王镇,面积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20分钟车程,因其地理位置接近北纬1°,取其谐音“唯一”,故命名为纬壹科技城。2000年,新加坡政府首次提出“工作、生活、休闲、学习”一体化的创新产业社区概念,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医药、信息、媒体等前沿科技产业,积极聚拢创新要素,加速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型。目前,纬壹科技城内有近4.7万名员工在这里工作,有超越400家全球领先企业和环球机构,超过700家创业公司、16个公共研讨机构,以及5所高等院校及企业学院。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局部鸟瞰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纬壹科技城在产业园区开发运营方面的科学理念和成功实践,启发了全球优秀园区建设运营者。目前,纬壹科技城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建设产业新城、科技园区时学习的范本和对标案例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纬壹科技城也是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及社区化运营的概念最早的来源之一。
1.1 产业定位清晰,产业链配套完整
纬壹科技城在创办之初,综合考虑了产业的关联性、未来市场需求和新加坡产业基础三方面的关键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布局。例如,在确定产业定位过程中,新加坡注意到本国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考虑到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带动性强和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对该产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论证分析,后经过多方研究和详细的产业培育计划,纬壹科技城最终选择了生物医药、信息通信、数字传媒作为三大产业。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规划建设考虑的三大因素
图片来源:中指研究院
纬壹科技城围绕自身鲜明的产业定位,引入了相应的完整产业链:从相关政府机构、产业协会到上下游企业,并提供产业相关的共享设施,以提高园区的吸引力。此外,纬壹科技城以“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为发展纲要,持续打造完备的生活和产业配套体系,包括住宅、公寓、商业中心、高校、研究机构、体育场馆等,形成了“生活配套中心”、“生命科学园中心”、“信息传媒中心”、“未来发展中心”四大组团建筑,有力支撑起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发展,为园区实现社区化运营奠定扎实的基础。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总体定位及规划
图片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在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的吸引下,纬壹科技城汇集了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信息通讯和数字传媒领域的优质企业和人才,成就了一个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例如,在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启奥城”,这里集中了7个生命科学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拥有2300多名科研人员,为生物医药科研人员和生物医药公司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密切协作的科技平台,加快了从科研成果到临床实验以及进一步商业化的进程,构成了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开发的产业链,加大了科技成果对产业发展的推进作用。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系统
图片来源:公开资料
1.2 区域功能融合,建筑空间即社区
为了使有限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益,纬壹科技城根据用地范围和产值范围进行预测,科学制定不同类型用地、不同功能组团的容积率,并将其归入规划体系,严格落实。通过高效的土地运用,一方面实现了区域功能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益,最终将纬壹科技城打造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综合社区。
纬壹科技城的规划用地中,产业用地占比仅为13%,而道路、绿地和公共设施的规划用地合计超过了45%,此外还有18%的混合用地及24%的居住用地。在产业园区中保留了如此庞大的非产业用地,形成区域发展的功能配套,强化了园区的社区属性,使园区发展充满活力。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规划用地情况
数据来源:项目资料
纬壹科技城采取了高密度的开发策略,但不同于传统的高密度模式,这里的开发建设更加有的放矢,它将一个建筑组团,甚至单栋建筑视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创新社区”,确保投入使用即可独立运作。例如,园区内的“启奥城”,作为生命科学核心组团,这里拥有15家生物医药企业和7座生物医学研发中心,还配有重要的实验室。此外,组团内银行、餐饮、幼儿园、书店、诊所等城市配套一应俱全,满足研究人员的生活配套需求。建筑间的公共空间散落着多元化口袋公园,成为科创人士们的自由交流天地。
纬壹科技城不只做整体规划,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社区。例如在“启汇城”,该建筑高20多层,这里汇集了研究机构、科技企业、住宅公寓、科技孵化器、行政中心等,充分体现了综合创新社区的发展理念,吸引了众多国际一流企业落户,其中包含知名网络游戏“第二人生”的总部和研发中心。
图:新加坡纬壹科技城“启汇城”垂直功能布局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1.3 注重园区开放、自由与资源共享
纬壹科技城从规划建设到运营服务都在强调园区的开放性,允许人们自由的工作、生活、娱乐、学习,营造资源共享的社区空间。纬壹科技城内规划有商务核心区、生命科技区、信息通讯区、生活居住区、纬壹公园、淡马锡传媒区媒体城、起步谷等主要功能区,更功能区之间没有封闭的围墙阻隔,便于企业和个人进行开放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打造的活力社群。
为了营造园区开放、自由与资源共享的氛围,纬壹科技城对各功能区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布局。例如,在距离地铁最近的地方主要设置商业功能;在车行交通方便、距离地铁较远的地方设置商务功能;在距离地铁最远、环境幽静的地方布置生活、娱乐、学习配套设施以支持核心产业发展的综合性项目。
纬壹科技城通过建筑间的互通及商业的布局来营造自由交流空间,例如在建筑物间设置连廊,来实现区域空间的互联,在楼栋底层设有西餐厅和咖啡馆,便于专业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士能取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萌发创新思绪。
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欧洲最智慧1平方公里
埃因霍温科技园前身是飞利浦高科技园,这里承担着飞利浦集团在全国范围内的研发职能,园区的开放氛围吸引来自全球科技领域的开发者在这里聚集,并逐渐形成了园区的主导产业:健康、能源、智能环境。
2003年,飞利浦高科技园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并向除飞利浦集团之外的其他科技公司和研发机构开放研发设备、实验室等。2012年,飞利浦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整体出售给专业的运营商Chalet Group,对园区运营、入驻筛选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园区步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埃因霍温科技园有超过150家跨国企业入驻,来自85个国家的一万多名高科技人才在此聚集,他们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占全荷兰专利的40%,成为欧洲领先的科技中心之一,被称为“欧洲最智慧1平方公里”。
图: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鸟瞰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2.1 社区理念为引领,营造自由交流环境
从全球视角看,开放式创新并非埃因霍温科技园独创,其它地区的科技园在运营过程中,为营造园区自由、开放的环境氛围,促进园区内各种要素的共享、交流,也曾提出过类似概念。但是,埃因霍温科技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强调了“开放”“自由”的社区运营理念,并基于创新社区理念,进行了系统性的环境改造实践及运营服务升级,最终形成了赋予园区“智慧”的软实力。
社区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们的高效交流是推动科技创新发的关键,MIT研究指出“80%的突破性创新都是来自于不同专业领域之间、不同人才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为了更好的实现园区内部的非正式交流,实现开放式创新,埃因霍温科技园对整体环境进行了重新设计改造。例如,在园区中心打造了一条400米长的街区,命名为“交流街”,这里汇聚了多家不同概念的餐厅、国际会议中心、各种商店以及健康中心、音乐厅、创意中心等公共设施,目的是鼓励园区的人们离开办公桌,到户外公共空间进行人与人间面对面的交流,这里因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被员工称之为埃因霍温的“拉斯维加斯大道”。
图:埃因霍温科技园内“交流街”实景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园区将自由交流的社区理念融入到物理空间、楼宇的设计中,园区建筑内部也创造了很多交流和碰面的空间,例如,不在办公楼内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鼓励人们下楼到公共空间来进行交流;将开放的建筑中庭变为灵活的工作空间;把电梯规划到建筑物的角落里,引导人们走楼梯等,旨在为人们创造更多交流的场景。
图:埃因霍温科技园内以建筑中庭改造的工作空间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通过拉近物理距离并不足以有效推动交流与合作,因此园区依托公共空间,每年会举办多达500场的交流活动,来营造园区自由交流的环境,包括各类专题研讨会、对接会、问答之夜、开放讲座、路演、运动会等,涵盖技术、商业、社交等不同类型,通过社区活动连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
通过这种社区化的运营,埃因霍温科技园实现了快速发展,它虽地处城市边缘,但租金却高过市中心的园区。因为对于企业而言,进入园区不仅意味着将拥有现代的办公空间和便利的服务设施,还意味着进入了成熟的商务生态系统,可与全世界最优秀的企业和人才交流,拥有更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
2.2 传承开放共享基因,构建创新活力社区
埃因霍温科技园的前身是飞利浦科技园,正是飞利浦通过开放自身的产业生态链,才吸引了大量研发企业、研究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入驻,至此园区正式转型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校园”和高智人群的“家园”。埃因霍温科技园延续了这种开放、创新的基因,主张园区的资源共享,开放共享研发机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研发设备共享服务,以促进企业之间合作创新;为入驻园区的企业员工建立幼儿园、国际学校、家庭农场等社区配套,以留住创新人才。
埃因霍温科技园配有2.5万平方米的共享研发空间,包括多用途实验室、洁净室、可靠性测试实验室、电磁兼容性(EMC)实验室等。这些研发配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础设施”。园区还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入驻企业,打造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办公空间,例如为初创公司提供从100平方米到几千平方米的定制化办公空间。
图: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园内配备的共享研发设备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除了便利的共享、开放设施,考虑到园区部分员工跨国的工作性质,以家庭为单位入住园区成为常态,埃因霍温科技园还建设了幼儿园、国际学校、家庭农场等,实现了园区即生活区的升级。一方面能够吸引优秀人才到园区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延长员工在园区中的停留时间,激发创新思维的碰撞。
图:埃因霍温科技园内的家庭农场实景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埃因霍温科技园区做到了从空间到设施,从环境到资源的开放、关联、共享,还为园区人员建立起了丰富的社区生活、学习和教育配套设施,从而实现了有效留住人才。正是通过这种富有温度且极具创意的园区运营实践,埃因霍温科技园成为吸引科创企业和人才集聚的创新活力社区。
2.3 创新管理生态,追求多样性与延续性平衡
埃因霍温科技园运营商Chalet Group自2012年接管园区以来,因其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使得园区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运营商提出了“交流行动化、想法成果化、专利产品化、产品商业化、投资利润化、合作共赢化”的服务理念,提供场地租赁、风险投资对接、专利代理支持、营销推广等全流程专业服务;其次,搭建了专门的管理服务网站,并发布了园区发展规划关键绩效指标KPI,用以评估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最后,拟定了详细的园区入驻企业服务指导手册。
图:埃因霍温科技园运营商提出的服务理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埃因霍温科技园的运营团队致力于“以快速、真诚、有效的回应满足入驻企业的所有问题与需求”。并凭借专业化的运营能力,成功打造了园区的创新管理生态,为园区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奠定里基础。为了保持园区专业化运营管理的活力,埃因霍温科技园运营团队通过两条路径来打造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一是追求入驻企业的多样化,二是保持品牌的延续性,而实现入驻企业的多样化与保持品牌的延续性,两者间的有效平衡就是园区成功的关键。
图:埃因霍温科技园专业化运营管理路径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追求入驻企业的多样化就是围绕园区核心产业定位,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框架,扩大来自不同背景的入驻企业数量;要保持品牌的延续性,主要是考虑到产业集聚、企业发展前景及园区整体发展水平等因素,园区运营方对入驻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最优质或最具潜力的科技公司引入园区,避免入园区企业参差不齐和稳定性差的问题。
美国硅谷——全球科技园区的标杆
硅谷(Silicon Valle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旧金山湾南侧,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硅谷科技园区就凭借自由、开放的氛围,依托顶尖高校资源,吸引全球风险投资资金和高科技产业人才在这里集聚。目前,该地区的风险投资占全美风险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已经形成了以半导体产业、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区别于传统科技园区,硅谷是大量科技企业集聚形成的“科技生态区域”,不但超越了传统科技园区的物理边间,而且在运营和服务方面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
图:美国硅谷鸟瞰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公开资料
硅谷整体以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同时拥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思科、英伟达、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合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充满了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
3.1 依托顶尖高校资源,自发形成创业社区
硅谷建立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网络中。这里有四家全球最知名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学,其中斯坦福大学造就了硅谷创新产业的灵魂。硅谷的雏形源于原斯坦福大学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的设想和实践,他曾希望建设一种对大学和地方产业都有利的城市社区,在为大学增加办学经费的同时,实践自己“技术专家社区”的设想。随着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优质高校向硅谷持续输送科技人才,这里的科技创新创业氛围愈发浓重,曾经的“技术专家社区”的构想不但实现了,而且硅谷后来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社区。
依托高校形成的创业社区,更加充满创新活力。目前,硅谷地区70%的企业总收入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和教授创办的企业创造的,包括惠普、思科、谷歌、雅虎等高科技公司以及金融公司嘉信理财、体育用品公司耐克等全球知名企业,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立的。
除了斯坦福大学外,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圣何塞州立大学等在向硅谷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也各自形成了依托高校资源的创业社区,鼓励学生将科技应用到产业实践中,带动硅谷成为充满活力的超级社区。
3.2 独特的创业社区形态,完善的服务及配套
科技园区实现社区化运营需要以科技服务体系和配套作为支撑,美国硅谷作为科技园区社区化运营的典范,在发展实践中持续强化自身科技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并打造了完备的配套设施。此外,以硅谷为代表的全球标杆创业社区具有一个共性:对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的需求从来不是功能单一的服务和空间,而是功能多元、融合开放的多元服务及自由空间。
从生产配套体系上来看,硅谷的创新活动具有完整、开放的科技服务体系。特别是硅谷具有超越传统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方式,这里集中了较为完整的“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信息化+商品转化”环节,为入驻硅谷的科技企业构建了完整的生产服务配套体系。
图:硅谷科技园区生产配套体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从生活配套体系上来看,硅谷依托便捷的交通干线,串联起区域内的会议会展、金融商贸、酒店餐饮、商业服务、教育健康以及生活社区等功能组团和设施,满足了创新企业工作人员科学交流、商务洽谈和生活消费等多元需要。在斯坦福大学科技园的一则路标指出,在这里“既要吃好、喝好、购好,还要思考好”,集中展现了硅谷优秀的软环境。
由此可见,硅谷的创业社区形态是以市场为联结点、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密切联系的组织结构,包括风险投资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宽松自由的创业环境、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功能高度融合的空间形态等。
3.3 鼓励创新的社区文化,崇尚自由的组织实践
硅谷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并获得领导地位的科技园区,与其崇尚科技、追求创新、开放自由的社区文化密切相关。硅谷在形成自身独特的社区文化过程中,灵活的组织结构、协同的创新机制和有效的法律保障起到了关键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硅谷采用了一种扁平的分权网络结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工作来确定组织结构,也就是工作决定组织而非传统的组织决定工作,以这种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可以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与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以保证生产效率。这种组织结构赋予了人才和企业最大程度的自由创新空间,并最终形成了硅谷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
图:硅谷企业组织结构特征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综合整理
协同的创新机制方面,硅谷能够有效整合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组织、网络、环境等各创新要素资源,从而帮助企业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是导向,企业是创新主体,大学是人才库,政府是保障机构,而共同利益则是这个协同创新体制形成的基础和纽带。
法律保障方面,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硅谷作为一个高科技产业园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科研创新成果,硅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创新并支持创新技术的产业转化,例如,快速申请专利、通过技术转让科研成果尽快投入生产进入市场或允许大学、科研机构、非营利机构和企业拥有联邦资助发明的知识产权等。此外,硅谷针对窃取商业机密等的诉讼机制非常成熟,这里会定期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系列讲座,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宣传。
中指云
地产大数据与工具服务平台
关注中指物业研究官微
读懂物业行业和标杆企业
把握2025年行业发展趋势,紧抓机遇提升竞争力
来源: 中指物业研究 2024-12-19 16:10:02
二十城综合指数环比与同比微幅下跌,均价为2.72元/平方米/月
来源: 中指物业研究 2024-12-17 18:19:59